文:過期映像 Expired Imagine 開場《地下鄉愁藍調》(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的MV裡,畫框一角的巴布狄倫(Bob Dylan)直視鏡頭,手中的字卡隨著快板敘事歌詞一幀幀掉落。
把功勞歸屬下,不求表面上的風光,是最聰明的。員工跟老闆之間也一樣,也許某件事老闆確實是錯了,但你據理以爭,老闆面子掛不住,卻會覺得你這個人不好用。
表面上沒有勝,卻是真正贏家。如果能夠得利,何必一定要「勝」?假設結果對我有利,就算我沒有得到表面上的「勝」,無所謂呀。如果需要跟老闆講清楚,可以私底下再建議。最後得利最大的是誰? 其實公司發展得好,得利最大的還是主管自己,帶頭的人是最光榮的。「無勝有利」才是最高境界,類似於「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法的上上之策。
把面子做給屬下,好像你沒拿到面子,其實你最有面子,因為你是最大得利者。無需事事據理以爭,要看狀況或私下商量 所以,無需事事據理以爭。經過這些年,種子散播到樹木之間的空地,有些可能是自家幼苗,有些是被移除樹木的後代,還有一些來自周圍林地的花旗松。
莫妮卡把幼苗包在網目大小不一的網袋裡,用來允許或限制菌根建立連結。野外實驗即使各方面都設想周延,都有可能發生各種災難,更何況要花好幾十年觀察長期模式。結果我們卻發現了一片織錦。再說,莫妮卡的同母株幼苗比艾曼達當年多很多倍,我迫不及待要看看它們會不會變成強大的積儲,把受傷母樹釋出的碳吸收到自己的枝葉
這整本小說最吸引我的,是作者筆下主角們對未知的態度。身為集體之一份子的人類,與螞蟻一樣,仰賴集體想像的指引。
如此,在衝動與節制、思考與幻想、斷裂與延續之間,作者成功地創造出一個過渡空間(或說是遊戲場),讓置身其中的讀者能以超越世俗框架的方式反思生命。作者讓我們不僅認識了螞蟻,也從螞蟻看見自己。作者沒有給出正確答案,他只是不斷地增加我們思考的向度。換句話說,比起其他物種,螞蟻和人類擁有相對其身體大小而言最大的腦容量,同時也是社會化程度最高的動物。
因此,閱讀本書的經驗既興奮又沉靜。我們不只看見自己,還看見身處於人類社會中的自己。這種藉由化學訊號達成的聚落,在很多方面超過人類個體之所能。要完成一個使命,或許得要經歷各種嘗試的無數犠牲,才能找到真正可行的方法。
這是本書如此好看的原因:螞蟻聚落以集體邏輯運作著人類個體的各種功能,而這許多功能中的每一個都值得我們仔細玩味。人類因此得以超越沉重的身體,輕盈地進行心靈溝通,就像一台台的電腦連上了雲端。
藉由以上所述的種種類比以及好聽的故事,作者在讀者心裡打造了許多互相連通的地道,讓各種想法得以在其中孕育、誕生、成長。不過,人類個體的情感、理智與行動受到至少三個因素的指引:演化、制約、假設。
在地球的所有動物裡,螞蟻的腦部/身體比例最高,而人類則擁有最大的大腦化商數。人類的社會與螞蟻的社會也有許多相似之處。B:我以後不會把牠們碾死了。當面對原本的地圖難以解釋的現象時,有的人(和蟻)探索,有的逃避。讀者在受到懸疑情節吸引,迫不及待想趕快往下看的同時,又會不由自主停下來,思索這些情節所啟發的對生命的提問。我彷彿感覺到,人類累世堆疊而成的龐大集體想像,被這本偶然的創作輕輕搖晃了一下。
有的橫衝直撞,有的冷靜思考。而既然大家都連上了雲端,集體的想像便不斷地,一點一點地,被無數個別的偶然所修正。
每當故事由其中一條換到另一條時,都會造成一種情節上的暫時懸置。這個集體想像就像一份我們每個人都在使用的地圖。
法國生態科幻預言小說「螞蟻三部曲」 〈首部曲〉30週年・全新譯本 當他們讀完《螞蟻》, A:我對牠們每一隻都付予注目禮。然而,人世的無常迫使人們在每次使用時不得不根據當時的偶然情境修正想像。
文:周仁宇(人類學博士) 〈序〉──偶然與想像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充滿了大量記錄片般的昆蟲學知識,同時又源源不絕地湧現足以被稱為科幻小說的奇想,遊走在科學與幻想的邊界。C:我愛上這些小螞蟻,無法放下這本書。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螞蟻【全新譯本】》,商周出版 作者:貝納・維貝(Bernard Werber) 譯者:尉遲秀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因此,人類可以用思考取代行動,讓假設代替我們死去,就像戰爭前的兵棋推演移動棋子而非千軍萬馬那樣。
在您讀以下句子的短短幾秒鐘裡, ───地球上有40個人和7億隻螞蟻正在出生。人類比螞蟻大上許多的腦部,在演化上終究還是遇到了各種物理學上的限制(散熱、耗能、材料、配線、漏電等)而無法變得更大。
在集體行動下,消化、排泄、免疫、循環、防衛、攻擊、探險、生殖、思考、溝通、創作等等,都被帶到不同的層次,超越了個體大小的限制。至於白血球、阻抗、對外邦的敵意是好是壞,實在是件很難說的事。
漫長的天擇演化出精密複雜且龐大的腦部,使人類不只能從制約中學習,還可提出假設並以實驗驗證。───地球上有30個人和5億隻螞蟻正在死去。
透過極端徹底而綿密的分工,螞蟻聚落成為擁有數十萬支天線的超級生物。這兩條故事線從頭到尾以相當快的速度輪流出場、彼此暗示、互相襯托。例如,岩香兵蟻可以是免疫系統裡的白血球,可以是心智對新知的阻抗,也可以是整體社會對外邦的敵意。因此,螞蟻的[制約]與[思考]必須藉由數十萬螞蟻來達成。
於是,如同螞蟻那樣,人類的演化也走了集體智能的路線:強調溝通與合作而非個別表現。並且,這個類比並未停在個體的層次。
螞蟻和人類,誰是地球上真正的主人? 揭示人類社會與昆蟲社會的關係、 及人類在宇宙的命運與地位。這個想像是人類整體在過去漫長歲月當中透過演化、制約、思考的成果總和。
透過這個表徵系統,人們可以想像別人內在的感覺、意圖或信念,並且根據這個想像來理解別人外在的行為。螞蟻的腦/身體比例雖然極高,但其小小的腦部神經元的數目約略只有人類的數十萬分之一。